九重葛与美少年

李渝
推荐序 最后一朵的火焰:读李渝《九重葛与美少年》 钟秩维(台湾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小说家李渝在二〇一三年夏日推出了全新的小说集《九重葛与美少年》,辑录了李渝自第一篇小说《水灵》(一九六五)以降,各个阶段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历经了反复的改写,甚至重写,小说家的用心和坚持可见一斑。《九重葛与美少年》故而可谓是一本从头、重新写起的小说集。而不论就内容本身的完整度,或者形式、叙述方法的突破性,它都堪列入今年度(二〇一三),甚至新世纪以来的华文小说中最有原创性的作品之林。 倘若要简单概括《九重葛与美少年》的特色——本小说集是一次文字和形式都高度知性化,叙述在乡愁的反思与重新记忆的政治之间辩证、推进,故事境界从而被引领至抒情时刻的领悟之小说书写——大概是再贴切不过的说法。这里所谓的“反思”与“重新记忆”包括了透过外省族群/离散/学院精英/女性的视角,回过头来述说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往事(例如《给明天的芳草》《收回的拳头》)、七十年代海外“保钓”运动的经历(《待鹤》),乃至当代台湾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三月萤火》和《海豚之歌》等等)。而与此同时,李渝亦频频重访其人以前的小说坐落过的场景,《九重葛与美少年》中的有些桥段甚至是由小说家过去作品的情节重新编写而来——比如《待鹤》一篇,罹患精神疾病的“我”辗转求医、屡见精神治疗奇观的历程,早期小说《夜煦》(一九八九)其实已经有颇为类似的记录——借由诸如此类的重返、反省,李渝显然很有意识地在“拉长视的距离”,以求将闪现于生活的长河中之爱的轨迹与启示,“离去了猥琐,‘转成神奇’”。总而言之,《九重葛与美少年》中“重新记忆”的程序使得这部小说集核心的地景,“温州街”,成为重层的、纷纭的大小叙述相互阐发的一个“时间的地点(spot of time)”;叙述游走于这些牵连在一起的线索之间,一方面向外(台湾文学,以至于台湾史),另一方面亦向内(李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