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记·徒然草

[日] 鸭长明 [日] 吉田兼好
译序 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上,《方丈记》、《徒然草》与《枕草子》因题材相近,内容幽玄静美、笔致清雅简洁,故合称日本古典随笔三璧,代表了日本近古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不过,虽然三部作品在声名、评价、艺术美等方面并驾齐驱,但细加比较,仍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大不同。《枕草子》作为宫廷女性的散文集,诞生于光鲜织锦、华丽灿烂的平安朝最盛期,文风绮丽、明快柔美,充满着风花雪月。而《方丈记》与《徒然草》却诞生于干戈战乱、民不聊生的镰仓初期及南北朝时期,礼崩乐坏、事不稽古,多灾多难、人心惶惶。作者鸭长明和吉田兼好都有极好的汉学与和歌修养,也都曾奉仕朝廷,其后皆失意出家。他们有着相近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感悟,所处的时代背景又一样地充满苦难艰危,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对内心安宁的追求,令他们最终选择了相同的归宿:远离尘嚣、隐遁山野。而他们的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带有隐士气质,烙上了哲思批判、悲观反省的印记,见解精辟、深邃警世。所以,《方丈记》与《徒然草》在精神内核上是有别于《枕草子》的。如果说《枕草子》是贵族文学新形式的延伸,那么《方丈记》与《徒然草》就是隐士文学的滥觞与元典! 一、《方丈记》——无常是苦,隐逸最乐 《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生于平安时代末期的1155年,是古日本著名的歌人、歌论家、随笔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琵琶名手。他生于神官世家,小时候被寄居在祖母家,由祖母抚养长大。二十岁左右,父亲与祖母相继去世,了无牵挂的鸭长明弃家游学,开始专心研究和歌及乐曲。先是拜著名歌僧俊惠为师,钻研歌道;随后又师从大音乐家中原有安,学弹琵琶。因两艺皆臻妙境,中年时受到后鸟羽上皇赏识,被任命为和歌所的“寄人”(负责选定、创作和歌的官员),从此活跃于宫廷及和歌界,作品被选入《千载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 鸭长明出身平平,以非贵族身份而获上皇提拔,参与敕撰和歌集的编辑,可说是破格的荣耀。他不仅长于和歌,而且熟稔汉诗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