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

[荷] 何塞·范·迪克
总序 在论证“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可行性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自问:在这样一个海量的论文数据库唾手可得的今天,从事这样的中文学术翻译工程价值何在? 国内20世纪80年代传播研究的引进,就是从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赛弗林和坦卡德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德弗勒的《传播学通论》、温德尔和麦奎尔的《大众传播模式论》等教材的翻译开始的。当年外文资料匮乏,对外交流机会有限,学界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这些教材是中国传播学者想象西方传播学地图的主要素材,其作用不可取代。然而今天的研究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的外文数据库、网络上的英文电子书汗牛充栋,课堂上的英文阅读材料已成为家常便饭,来中国访问和参会的学者水准越来越高,出国访学已经不再是少数学术精英的专利或福利。一句话,学术界依赖翻译了解学术动态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 在这种现实面前,我们的坚持基于以下两个理由。 一是强调学术专著的不可替代性。 目前以国际期刊发表为主的学术评价体制导致专著的重要性降低。一位台湾资深传播学者曾惊呼:在现有的评鉴体制之下,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专著的写作!台湾引入国际论文发表作为学术考核的主要标准,专著既劳神又不计入学术成果,学者纷纷转向符合学术期刊要求的小题目。如此一来,不仅学术视野越来越狭隘,学术共同体内的交流也受到影响。 国内的国家课题体制还催生了另一种怪现象:有些地方,给钱便可出书。学术专著数量激增,质量却江河日下,造成另一种形式的学术专著贬值。与此同时,以国际期刊发表为标准的学术评估体制亦悄然从理工科渗透进人文社会学科,未来中国的学术专著出版有可能会面临双重窘境。 我们依然认为,学术专著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其一,它鼓励研究者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目光审视问题。它能全面系统地提供一个问题的历史语境和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鼓励整体的、联系的宏观思维。其二,和局限于特定学术小圈子的期…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