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死观
王中江
前言
在所有的认识对象中,人是最难认识的,但在所有的事物中,又只有人才能反观自身。苏格拉底早就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永久方向和课题——“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并不容易,但“认识你自己”最终又离不开“你自己”。我们可以为人能认识自己而自豪,但又不能无视人之难知而过分乐观。有时,我们似乎能说我们认识了人的一切,人人无不“曾相识”(亦可说“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但有时我们似乎又深深感到我们对人是那么一无所知,处处是解不开的“谜”,充满着陌生和隔膜,可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这样,继续去“认识你自己”,认识每一个我的你自己,仍是人类的遥远目标。但是,对人的已有认识,并非一无是处,它是我们继续认识人的出发点和潜在资源,因此,解读和理解人类认识人的已有历史,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一件多余的事,这就是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对人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对人的生死的认识。这并不奇怪,人的最切己的问题就是“生与死”,除了生与死,人还有什么呢?庄子说“死生亦大矣”(《庄子·田子方》)。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也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正是这个生和死,时时牵动着人的心灵。尽管我们的生不事先经过我们的同意而有,但既有了生,我们就得谋划、设计如何生;尽管我们的死也不经过我们的许可而来临,但死无论何时最终都要来与我们照面,有一句格言说:“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都会死亡;最不确定的则是,死亡将于何时降临”(斯·格罗夫:《死亡探秘——人死后的另一种境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1页)。生对有的人来说是乐,而且乐此不疲,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抱朴子·内篇·对俗》)。但对有的人来说又是苦,所谓人生一大苦海,无生才能到彼岸,有一首诗说:“‘唉,去死吧,去吧’,奔向人人已去或必去的去处!去化为虚无,像回到已往——还未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