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16个法国家庭的案例

[法] 阿德里安·纳塞利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总是有一个动作 会不小心透露自己是谁, 是王子抑或仆人。 ——席琳·迪翁,《我们不会改变》 毋庸置疑,我将此书献给我的父母 第一章 一份寒门的名单 2009年9月,我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入学后我就开始着手搜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上的人和我一样,都是家里第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我们的父母不是工程师,不是记者,不是教授,不是外科医生,不是公司高层,不是外交官,不是建筑师,不是电影制作人,不是银行家也不是中世纪文学家;所以按常理来讲,我们这类人本不应该出现在法国的大学校里。搜集这份名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仔细寻找才能有所收获。在发现这些同类的时候,我居然有了一种恋爱的感觉。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我还设计了一套搭讪的策略,以向他们表明我和他们是同一类人,为了不失去联系,我会立刻把他们的名字记录在我的小本子上或者手机上,这样做是有点儿荒唐,但我还没有荒唐到把他们的身份信息做成一个电子表格——如果我早这么做就好了!说不定还能让调查更方便些。 您将要读到的故事是这些孩子的故事的一部分——只是一部分,因为这也是他们父母的故事。这些孩子出身于小中产阶级、平民阶级,甚至穷困潦倒的家庭,他们跨越了阶层,打破了法国学术界著名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建立了另一套成功者的形象,几乎摆脱了自拉斯蒂涅——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一名力求跻身上流社会的角色——以来就被烙上的野心家标签。他们受到了媒体、大学甚至政界的追捧。还有什么比成功更令人兴奋和感到欣慰的呢?特别是这种“逆袭式”的成功。 阶层跨越者们已经(或几乎)成了超级明星,对于推崇优绩体制(méritocratie)的社会来说,他们的存在至关重要,他们象征着一种可以摆脱当下、自由选择生活的希望,他们是童话故事的主角,是法国的图腾。但优绩体制早已被社会学家解构,其意识形态与真实的社会是无法调和的:法国的社会阶层并不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