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
刘小川
自序
鲁迅先生是我的“幼儿学”,或曰童子功。幼儿园看鲁迅小说连环画,记住了闰土。小学二年级,始看先生的文字,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觉得里边有东西;念初中,看鲁迅的诗和书法颇有感觉了;高中,读一系列鲁迅的小册子,先生的文字风格牢牢把我吸引住,使我十余年动弹不得。后来阅读广泛了,渐渐动弹开来,摆脱了文本影响带来的焦虑。
鲁迅的文章是断想式的,洞见式的。本书以持续喷发的哲思,配他的断想。
本书围绕鲁迅,展开多个方向的当下之追问:生活追问,技术追问,文化追问。其中也包括针对鲁迅本人的追问。
对于创造性的人物,唯有创造性的思维方能深入,深挖,深描。
鲁迅先生既是本书的传主,又是我的思维弹射器。
海德格尔环环相扣的生存阐释,似乎可以针对古今中外任何人。我读张汝伦的《〈存在与时间〉释义》,半天读几页就不错了,真让我领教了什么叫文字的密度、思想的精度、视野的开阔度、目光的细腻度。海氏说过:“哲学讲德语。”我辈汉语思维者,能从中领悟一些什么呢?爬西哲之山三十余年,永远不知道山的高度,回望山下,有些蹦蹦跳跳的小感悟而已。
把哲学带向文学,带向日常生活之领悟。“带向”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哲思先于哲学,爱智慧是天然现象,五六岁或更早就萌芽了。前现象学的领悟乃是现象学的基础。
海氏尝言:“人活着,总会有某种哲思。”
海氏名言:“追问乃是思之虔诚。”
旧话重提:读哲学,读了就忘了;忘了可能就记住了。
是为序。
图片
2022年7月15日,眉山 鲁迅传
作家能称思想家的,唯有鲁迅。
鲁迅先生是绍兴人,初名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来改名周树人。先生生于1881年,有两个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周氏三兄弟都是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本文兼写周作人,给关注周作人的读者做一个交代。
精装本《鲁迅全集》十六卷,我是1981年买的,大抵因是枕边书,搬家从来不嫌重。先前读他的若干本小册子,如《呐喊》《热风》《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