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写作

[美] 崔西·霍尔
献给我的老师 前言 在差不多5年时间里,我作为《纽约时报》社会评论版的负责人,埋头于争论、激情和各种创意之中。我手下有12位编辑,他们负责阅读稿件,稿件来自老将名人,也来自名不见经传的新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被更多读者看到。还有两名负责“淘金”的助理,他们会仔细研读每周送来的数百份未经约稿、主动投递的文章。我也读过很多来稿,多到数不过来。稿件总是多得没时间处理。 能见识那些学识渊博、富有创造性的作家和撰稿人,我觉得很荣幸,他们的才华令人惊讶。同时我也惊讶于某些文章的糟糕程度,虽出自常春藤联盟名校毕业的名人、成功人士之手,但那些经过精心编排的文章实则句子杂乱,想法也平平无奇。即便有些人的理念很新颖,值得一听,但文章却充斥着太多术语行话,无法吸引读者。 起初,那种充满观点的文章对我来说很陌生——这些作者渴望,甚至不顾一切地想阐明自己的观点,进入论证的节奏。一直以来,我都是个没什么野心的新闻工作者,也不想跟谁争个胜负。多年来,我一直在做这三件事——做报道、写文章、做编校,无论做什么,我都乐于接受并吸取他人的想法。对于自我表达,我反倒没什么兴趣。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没有观点的人,因为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有一种成为变色龙的趋势:我会取巧地从自己的过往经历中寻找一些事件,让它们与当前处理的主题产生关联。 我想与一个来自南方的工薪阶层母亲建立关联?好的,我谈起了自己在宾夕法尼亚州乡下长大的经历:我的继父有一个养狗场,那些狗每天五点准会汪汪叫,好像在宣布鸡尾酒时间开始了,这很有趣,对吧?我需要采访哈佛的教授?没问题,我提到了我父亲曾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十年后他搬到了洛杉矶的事。我可以是乡下人,也可以是城市人,只要能达到目的就可以。 我之所以入行做社会评论,与学术兴趣无关,我不是意见领袖,也没有丰富的辩论经验。这一点与业内的很多人不同。曾几何时,“观点”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