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国斗到亡国

宗承灏
推荐序 历史要让人性复活 (岳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台湾清华大学前驻校作家,著有《南渡北归》《从蔡元培到胡适》等畅销书。)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元朝末年,有那么多豪门贵族、英雄豪杰蜂拥而起,他们谁也没有想到,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会是要饭出身的朱元璋。有人说,中国历史是个两段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与“得天下者得民心”。前者告诉当事人如何去实现“得天下”的理想,后者是说得了天下其他都不是问题,包括民心。 有人会问,当皇帝,到底需要干什么? 或许朱元璋会告诉你,前半程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后半程是“得天下者得民心”。更何况没有人比朱元璋更懂“民心”究竟为何物,很多时候,他就是“民心”的代言人。 如果朱元璋没有底层社会的生活经验,没有突破人生底线的黑心和辣手,那么朱元璋就不是朱元璋。 从字里行间,我能够感受得到,宗承灏始终处于一种“端着”写作的状态,不够放松,或许这源于他本人的性格。也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不喜欢拿历史随便开玩笑的人。对宗承灏选择这样一种写作态度,我还是持肯定的看法。我始终认为,一个连本民族历史都谈不上尊重的人,还能指望他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有所馈赠吗? 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泡在泛黄的古籍堆里的人来说,很多时候会被一些看上去极其简单的问题深深困扰。比如说,会在文思泉涌的某个时刻突然停下来,向精神层面的另一个自己发问:“什么是历史?你写的这些东西是真 相吗?” 另一个自己就会反诘:“你生活于当下,连当下的万象百态都没有办法搞清楚,凭什么去向一个容易遗忘的族群、一群容易遗忘的人索取过往的真相?” 往事并不如烟,对于一个历史书写者来说,真相绝对不是我们书写的真正目的,人性才是。也就是说,历史并非单纯的始于事,止于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将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做标本研究,未必能深入地了解那些人那些事。倒不如将他们置入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