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本我(专家伴读版)

[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习惯性否定自己的人,其实是自我与本我在冲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直面心灵,遇见内在的自己 李孟潮 1. 导言 从事心理治疗行业的这些年,收到编辑邀请译介弗洛伊德的书也有数次,都一一婉拒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弗洛伊德的著作,翻译也好,介绍也好,难度太大,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别的不说,就其行文逻辑而言,既如博尔赫斯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又如科幻电影中的多重宇宙故事线,时不时要烧坏读者的“CPU”(中央处理器)。 其二,弗洛伊德的作品在由德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产生了较多差异。这种差异让有些人产生了微小差异的自恋,动辄因为微小差异就把译介者送上“审判席”。 时至今日,我开始回顾,对当年的自己——青年时期的李孟潮进行了心理分析,发现现在我的这两大理由都发生了改变: 其一,出力不讨好的关键在于你想要讨好别人。人生苦短,“出力”本来就够辛苦了,还要去讨好别人,岂不是苦上加苦?只要自己出的这把力气,对得起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理想就好了。 其二,微小差异自恋者真正讨厌的,是自己既非无所不能又非无比可爱。我们可以培养自己“被讨厌的勇气”,对无能和丑陋的自己充满无条件关爱。 所以,这次我欣然接受邀请,为《自我与本我》一书写导读和全书伴读。 本书收录了《超越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自我与本我》三篇文章,阅读它们的意义在于“悟道”,帮助读者直面自己的心灵:心灵从何而来?心灵如何构成?心灵如何发展,去往何方?当我们了解了心灵发展的来龙去脉后,就会具有四种积极的心态,分别是理解、接纳、放松和平静,可以静观内心世界爱恨情仇,笑看外在世界风云起伏。 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书中三篇文章的悟道意义: 《超越愉悦原则》让人领悟到生死相随,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是生命内在的两种力量。人们经常求生得死,向死求生,逐乐而死,所谓“不作不死”。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些人美食成瘾,成瘾背后其实是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