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河大桥

[法] 皮埃尔·布尔
不,这事并不滑稽,反倒相当凄婉动人;他是那场大玩笑以往一切牺牲品的最佳代表。但世界是在疯狂中运转的,因此它总的来讲仍是件体面的事。此外,他这个人是通常人们称作的好人。 约瑟夫·康拉德 第一部 一 某些目光在东西方心灵之间看到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或许不过是海市蜃楼。或许它只是没有可靠依据的老生常谈的传统表现,这老生常谈有一天被居心叵测地改扮成措辞尖刻的概述,而要为其存在辩解甚至不能引用人人皆懂的道理?或许在这场战争中,“保全面子”的需要对大不列颠人和日本人而言同样迫切,同样生死攸关?或许这种需要支配了一方的行动,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又同样严格和命中注定地左右了另一方的行动,恐怕还左右了各国人民的行动?或许两个敌人表面上针锋相对的行为不过是同一个非物质现实的虽有差别却无伤大雅的表现?或许日本上校佐藤的思想在本质上和他的俘虏尼科尔森上校的思想相似? 以上是少校军医官克利普顿向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也是一名俘虏,和五百名被日本人带到桂河战俘营的不幸者一样,和六万名被日本人分成几个大队集结于世界上最不开化的地区——缅甸和泰国的热带丛林——修筑连接孟加拉湾和曼谷、新加坡的铁路的英国人、澳大利亚人、荷兰人、美国人一样。克利普顿有时对自己作出肯定的回答,同时承认这个观点完全违情悖理,要求大大地超越表象。要采纳它,尤其需要否认表露大和魂的推推搡搡,用枪托殴打和其他更危险的粗暴行为,以及尼科尔森上校为确认大不列颠人的优越最喜爱使用的武器——大力显示尊严——具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不过,此刻克利普顿忍不住作出这个判断,他的长官的表现令他怒火填膺,在抽象和热切的追根溯源中,他的心情才稍稍平静下来。 这番寻觅总导致同一个结论,即构成尼科尔森上校个性的全部特征(他搜集的这些数量可观的特征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富于责任感,眷念先祖遗风,尊重权威,念念不忘纪律,喜欢圆满完成任务),可以最恰当不过地浓缩在一个字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