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孩的精神分析治疗笔记

[英] 唐纳德·W.温尼科特
自序 本书虽然归于我的名下,但其中一部分是由一个昵称为“小猪猪”的小女孩(加布里埃尔)的父母写的。这本书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我与加布里埃尔父母之间有关这个小女孩的书信往来,另一部分是我试图详细记录精神分析的临床笔记。我添加了一些评论,希望不会左右读者对患者疾病的材料及治疗过程的看法。 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公开出版分析治疗过程中的私密细节是否公平。好在患者的父母已经表明,他们认为,即便加布里埃尔日后偶然见到此书,公开治疗过程也不会对她造成伤害。 在我看来,治疗过程并没有结束。患者很小,就在分析治疗开始成功之际,患者的发育过程便将治疗取代。所以,很难说这样的儿童分析治疗算是完成了。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起初,儿童的疾病情况控制着整个局面,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将临床疗效归因于分析治疗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开始从构成疾病的僵硬的防御组织模式中解脱出来。此时,很难将临床疗效和情感发育、治疗工作和业已解脱的发育成熟过程区分开来。 孩子的父母在1964年1月联系过我。那时,加布里埃尔只有2岁零4个月大。治疗都是“按需治疗”。在第14次会诊时,小女孩正好5岁。 在整个分析治疗中,由于孩子住的地方离伦敦比较远,治疗是“按需”进行的,而这影响了治疗结束的问题。“按需治疗”的方法没有理由不继续下去,也许,还应不时加入强化治疗阶段。遥远的未来无法预测,也无须预测。然而,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与父母相比,分析师更能容忍孩子的症状。孩子一旦进入治疗,父母往往会认为,症状的出现一定意味着孩子必须回到治疗中去。孩子一旦开始接受治疗,她在自己温暖舒适的家中的丰富症状就被忽略了。实际上,儿童治疗中非常有价值的干预目的就是,帮助儿童的家庭成员提高他们对儿童症状表现的容忍能力,以及帮他们应对儿童情绪发展过程中那些情绪压力和暂时无理取闹的临床表现,甚至是发展本身的状态。 在这方面,“按需治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