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初心

[日] 铃木俊隆
只为优质阅读 好 读 Goodreads 图片 图片 译序 | 打坐的西方 让世界安静下来,是一种理想状态。然而有许多人相信,实现前一句的设想,可以不通过实际介入或改造世界而达到。我所说的这种方式就是静坐,在外观上,它表现为肢体的操作,而在内里,则包含各种心念想象和气息的引导。世界,或对世界的理解,于是随着人体内状况的改观而产生变化。 对静坐稍熟悉的读书人,可能会很快联想到东方文化中充沛的各类静修传统,包括印度瑜伽术、中国儒家宋明理学阶段的静坐穷理和道教与佛教的静修传统。如果再加上全球其他区域古老文明、思想和宗教中的类似修行,粗略计算,各种古代和现代静坐传统少说也有40~50种。静坐已经是全球历史文化现象了。 禅宗关于静坐的态度具有自我辩难的特点,也就是说,禅的不同支派既有主张静坐的,也有消解静坐的,即认为走动、饮食、躺平也是禅的。上述两种矛盾主张共同构成禅思想史上一幅不连贯的场景。相应地,禅宗将对于静坐的诠释延伸到对生活事物、生命旋律,以及存在和消逝的理解中。因具有如此广阔的视野,禅也就逐渐演化成为某种历史理解、哲思和美学观照。 今天许多人文学术领域,差不多皆进入视角的同步转换中。与古代文化现象的解释类似,目前对禅的认识,已开始从东亚,进而发展到泛亚视角来进行处理。例如,学者们试图比较印度、中国,日韩两国的星辰信仰之间的关系,譬如“七星”的崇拜图式。亦即是说,原来许多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内容,已经被纳入泛亚思想并作为其运动的一部分来处理。从泛亚视角进行灯烛和茶的考察也可作如是观。这种考察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物事,在不同的文化、知识和信仰传统里有不同的变相。 对禅的考察也是如此。如果说,不久之前,禅的研究还是在中国禅宗史的领域内进行,因而具有把应该整体考察的对象局部化的弊端,今天学界对禅的考察,逐渐具备了人们所声称的全球视角。 禅的发展,其实也表现为某种地理学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