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被隐藏的智慧

[日] 川手鹰彦
图片 序文 中村雄二郎 我与本书作者川手鹰彦先生的初次相遇是在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初。当时,我结束了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的两场讲演,只身前往离那儿不远的瑞士巴塞尔郊外的小城多尔纳赫,去拜访已故科学家汉斯·詹尼的夫人。 汉斯·詹尼因其著作《波动学》闻名于世。我得知此书,是在阅读勒内·于热的巨著《形与力——从原子到伦勃朗》(1971 年)之后。那时,我正在思考“泛节奏论”,而《波动学》似乎有能给我的论点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的内容。因此,我临时增加了去多尔纳赫的行程。 来多尔纳赫火车站接我,送我去詹尼家的,正是川手先生。通过沿途的闲聊,我得知他在当地的综合学艺中心——歌德纪念馆从事戏剧相关的工作。他的言行举止让我立刻觉察到,他极具个性,并且其才华不仅仅局限于戏剧领域。 不过,当时我们没能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直到一九九一年初,我才发现其实他更是一位卓越的言语疗法专家。这次,我作为客座教授受邀来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川手先生来到我住宿的酒店相见。后来,我们又见过几次面,他详细讲述了他在德国教育机构开展的各项工作。回国后,我拜读了他的日语文稿——《布里斯托尔弗来信》,阅后,我对他肃然起敬。这不仅因为他长期生活在德语文化圈,对德国文化了如指掌,更因为他那行云流水般优美的日语文章和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恰好当时我在岩波书店发行的学术期刊《赫尔墨斯》担任编辑,于是将川手先生的《布里斯托尔弗来信》拿到社里,刊登发表。 那之后,在与他的交往中,我屡屡被震惊。原因之一是他对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印度文化之痴迷程度,据说,他对此产生兴趣,始于我写的《魔女兰达考——何为戏剧之智慧》。读了此书后不久,他前往巴厘岛,不仅学习当地的戏剧、皮影戏等传统艺术,还学习语言,进行专业身体训练,而且正式拜僧侣为师学习宗教,甚至剃度出家。在日本,对巴厘文化倾注热情的,无论是在人类学研究领域,还是在戏剧界,都不乏其人,但如此全身心投入的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