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会替你说不:内心隐藏的压力如何损害健康
[加] 加博尔·马泰
科学发现的本质不是首次看到什么,而是在先前已知和至今未知的事物之间建立起可靠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推进准确的理解和真正的进步。
——汉斯·塞利(Hans Selye)博士《生活的压力》(The Stress of Life) 推荐序 假如眼睛不只长在一个方向
记得18年前,我到德国进修学习的第一个周末,就有幸随我的科主任一起参加了当年德国的心身医学医师年会。会议间歇期有许多德国医生过来跟我聊天,好几位不约而同地问我:“为什么要到德国来学习心身医学?心身合一的理念不正源自中医的思想吗?”这是个好问题,它引导着我去思考:我们在看待身心健康的观念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时空错位?
我耐心体会和思索了多年后领悟到,人类在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认识上,其实经历了一个系统论——还原论——系统论的循环上升过程:从早期具有整合观念的系统论的中医思维取向,到后来转向强调精细化因果关系的还原论的西医思维,之后再次回到系统论的心身医学整合观念。不过,现代心身医学对于心身一体的见地,已经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情志致病”的内涵。
我们当前对于心身健康的认识,仍然处在还原论占据主导的分崩离析的状态中。固然,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中很早就有“情志致病”“心身合一”的观念,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医师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和践行这个基本的理念,常常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自己医学专科的领域内寻找解决疾病的答案,忽视情绪、情感、动机、认知等心理因素在发病中的影响。
心身合一观念体现的是对身体健康的一种系统论的思维,在一个系统内,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状态的出现往往是相关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线性因果关系的结果。
身体上的症状可以通过调理心理上的情绪和认知来解决,比如成语故事“杯弓蛇影”就是一个用领悟性的心理治疗解决躯体症状的典型案例。
情绪、认知上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借助身体的干预解决,比如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