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由我

[日] 上野千鹤子 [日] 水无田气流
前言 是个人就要结婚的“全民结婚时代”已经过去了……当后世的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大概会将它形容成一个暂时性的异常时期吧。 年轻男女不结婚……那又如何? 社会关心年轻男女的结婚问题,其真正的目的是希望他们生育。因为在日本,结婚和生育有着极强的联动性。只要结婚就一定会生育。反之,倘若没结婚,那就算想生也没法生。在日本这个国家,如果一个女人没有从属于某个男人,那就相当于没有生育子女的自由。 其实,比起不婚,社会更关心的是少子化。因为少子化会导致国家财富的减少。 然而,无论结婚还是生育,都是属于每一个独立男女的个人选择。人不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去生育的。追溯历史我们会看到,无论是施行奖励生育的政策还是控制生育的政策,除非这些五花八门的人为介入同时伴随着极大的强制性,否则就是毫无效果的。说到底,公权力和政策其实根本就不应该去插手个人的决定。 选择不婚,自然有不婚的理由。相反,我倒很想听听选择结婚和生育的人,究竟是出于什么理由呢?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还是因为这是所有人必然会经历的?去除掉习俗和规范的因素之后,又有多少人会选择结婚和生育这条路呢?反过来讲,假如弱化掉习俗和规范的力量,那么它们诱使个人组成异性恋情侣,并最终成为父母的能力也会变低吧?制度和经济方面尚且是向着“结婚会有所得”的方向行动的,可只要它们放松了强制力和压力,选择结婚和生育的人就仍会减少吧。 简单来讲,此前人们一直是在“男人和女人没有彼此就无法自立”的状态下生活过来的,所以男男女女们才会争抢着去结婚,并且共同遵循着“一旦结婚就要生育”的规范,成了父母。 倘若这些社会压力消失了,那么按照自身愿望去结婚、按照自身选择去成为父母的人会有多少呢?即便其结果会导致结婚的人数减少、新生儿数量减少,可毕竟是个人自发选择的结果,所以这样做并没什么问题。我们的社会只需配合这样的选择去进行再规划即可。其实对近代以前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