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社会

[美] 艾里希·弗洛姆
前言 十五年前我写过一本《逃避自由》,现在这本书可说是《逃避自由》的续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我试图证明,极权主义运动吸引着渴望逃避自由的人们。现代人获得了自由,然而在内心深处却渴望逃避自由。现代人摆脱了中世纪的束缚,却没有能够自由地在理性与爱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于是,他便想以顺从领袖、民族或国家的方式寻求新的安全感。 在《健全的社会》这本书中,我试图说明,在许多方面,二十世纪民主体制下的生活都可以被看做是又一波对自由的逃避;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依据异化概念分析了这种特别的逃避行为。 从另一方面讲,《健全的社会》不仅是《逃避自由》的续集,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自为的人》一脉相承。在《逃避自由》与《自为的人》两书中,我讨论了与主题有关的特定的心理机制。《逃避自由》主要涉及专制性格问题(虐待狂、受虐狂等)。《自为的人》则提出了关于各种性格倾向的想法,用一种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的性格进化设想取代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这一概念。在《健全的社会》中,我更为系统地发展了我称之为“人本主义心理分析学”的基本观念。自然,先前提出的观点不可能略去不提;但在本书中,我对这些观点的表述尽量简明扼要,而把更多的篇幅用于我最近几年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我希望,读过前两本书的读者在读本书时不难在其中看到思想的延续及某些变化,进而接触到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论点: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是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自人类生存的特殊环境。人演变成人之后,丧失了先前与自然界保持的原始联系。于是,人类需要找到一种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基本感情即植根于这种需要。在这一点上,我的看法与弗洛伊德的见解有着根本的区别,不过,这些看法却是以他的根本发现为基础,在他之后的一代人的观点和经验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但是,正由于本书包含了对弗洛伊德的直接或间接的批评,我想在此十分明白地指出,心理分析学说的某些发展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