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笔中锋:沈尹默谈书法

沈尹默
文前插图 图片: 唐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图片: 唐 褚遂良摹《兰亭序》 图片: 沈尹默临《尚书省郎官石柱记》 图片: 沈尹默《澹静庐诗剩》及《景宁杂诗》卷 图片: 沈尹默 草书 图片: 沈尹默 手书对联 图片: 沈尹默 书法对联 图片: 沈尹默 绘 图片: 沈尹默 书法扇面 图片: 沈尹默、谢稚柳 书画合璧扇面 图片: 西周 大盂鼎 铭文碑拓全片 图片: 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玉版刻本 图片: 明 文徵明 行书扇面 第一章 谈中国文字与书法 谈中国书法 中国的书法有它悠久而光辉的传统,但是,这种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在旧中国,大抵只是凭着个人的爱好去随意学习,借资消遣,或是供有钱有闲阶级点缀装饰之用。这种艺术活动只限于少数人范围之内,与广大群众是不发生重大关系,因之缺乏生气,逐渐衰退。如今,政府关心人民文化生活,重视祖国优良文化遗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书法艺术和一切民间艺术一样得到了应有的安排与发展。 我国的汉字是经过好多次体变的,最初由原始的简,发达到了繁,繁了,又觉得不便于应用,又必须简化。自大篆变而为小篆,由此而隶,而楷,中间还有章草、今草、行书等等。每当一种新体字出现的同时,也就出现一批新体字书家。如秦代李斯之小篆,汉隶之蔡邕、梁鹄、钟繇诸名家。钟繇又善作楷书,王羲之、献之继承而加以发挥,遂为后世楷则。楷书中魏晋南北朝又各有其特异的风格,到了陈隋时代,形态与魏晋更不相同。唐承其绪,褚遂良、颜真卿相继加以变革,崭然新样,启迪后来。赵宋以还,正楷虽不如前代,而行楷盛兴,这是字体简化演进过程必然的趋势,也是美观和实用逐渐统一的要求所促成,因而行草体也有了灿烂的新气象,为前代所无。就草书说来,章草有索靖诸人擅场,今草晋代已盛行,羲、献父子最有胜名,至唐朝张旭益加纵肆,时人叫它作狂草。怀素师承其法,后世遂以为草书准则。行书自后汉以来,因其简易,最便于用,…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