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香夫人
[美] 水仙花(伊迪丝·伊顿)
译者序
最初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始终有些距离感。作者虽然有华裔血统,但她并不熟悉中文,更没有在中国生活过,她来写华人,又能和猎奇的西方视角有什么不同?但当我读完全书,已几乎要流泪。
19世纪后半的美国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西海岸发现了金矿,还要雄心勃勃地建造第一条越州中央铁路,消息传到东方,吸引了大批来自亚洲的劳动力。这些因家乡内忧外患,生活窘迫,无力养活妻小而走投无路的中国人,期待自己能在新大陆淘到一些金子,然后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然而这些中国人苦工还没有打完,却发现自己成了社会被排斥和攻击的对象。1870年开始,美国各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待华人的不平等法规,规定华人不能从事主要行业,不能和外人通婚,不能申请成为美国人,若返乡探亲便不能再回美。直至更甚,1882年国会正式通过《排华法案》,种族歧视被彻底合法化。只能在社会边缘做苦力劳工的华人,也不敢贸然回国,他们就这样在遥远的异地他乡与同胞们抱团取暖,以解思乡之苦。华人聚居的社区——唐人街也被视为恶臭肮脏的贫民窟。
这些随遇而安的移民群体渐渐壮大,其中有商人,有做体力活的苦工,有从家乡被接来的家眷,还有在唐人街长大的孩童。然而,生活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社会边缘,他们真实的生活没人感兴趣,他们内心的情感微不足道,更不用说成为文学作品关注的主题。即使被关注,也一定要符合当时西方读者对东方人古怪又神秘的想象。已在报刊出版界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水仙花深知,若露骨地反对这种刻板观念,批判政府的不公,她的书不但没人买,更会被拒绝出版。于是,“爱情战胜迷信”“有情人终成眷属”,水仙花写的是迎合大众口味的故事;“新世界的智慧”“在自由的国度”,像是西方社会的宣传口号。现在想来,也许就是这层俗气的伪装,让我最初有距离感吧。然而,略显俗套的叙事手法下,是巧妙藏进的残酷现实;看似光明向上的标题,却处处充满着对社会的怀疑和讽刺。
所以,穿过这层伪装,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