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专家伴读版)

[德] 瓦尔特·本雅明
【三颗钻专家导读】“机械复制”还是“技术可复制”? 杨俊杰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最为知名的作品,据说是他作品当中“被引用得最多的”。由于对照相、电影的革命潜能做了非常深刻的阐述,所以它成为本雅明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若以1895年12月28日为电影诞生的日子,则本雅明写作这篇文章之时,电影的历史也才只有四十年。时间又过去了八十多个春秋,文章当中的思想是否依然深刻,作者对于艺术发展趋势所做的观察与判断是否仍然具有效力,难免会引起怀疑。有研究者以一种并非没有惋惜的口吻指出,本雅明这篇文章的“所有关键性的预判,没有一个被证明是对的。气场(按:德语词、英语词都是Aura,常见的翻译有灵韵、光晕等,详参译文第二节)肯定没有像本雅明所期待的那样消失,现在甚至还占据了艺术的技术复制领域。电影也没有发展成为他所梦想的那种批判性的媒介;或者退一步说,电影作为一种为‘群众’所广泛接纳的媒介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最后,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不再坚定地认为,本雅明那个著名的政治建议——支持艺术的政治化,以与政治的审美化相对抗——在我们这个时代仍然是合适或者可行的”。这是一个严厉的说法,也很有代表性。但其之所说是否可信,同样也值得怀疑。比如就“气场”的话题而言,只要认真阅读本雅明的文章本身,就会发现本雅明固然看见了气场在技术可复制时代的“消褪”,却也清楚地看到了本该消褪、萎缩的气场仍然会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继续维持。如果愿意换一种方式,把气场的消褪,又或者本雅明在文章当中指出的其他事实,看成本雅明所看见的合乎理性的东西,那么,本雅明期待这些合乎理性的东西成为现实,与当前现实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曾经合乎理性的东西是并不矛盾的。要诀在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