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旅行家
文泽尔
推荐序
文/冯祎
2014年初春,在北京一所大学举办的书迷见面作品签售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文泽尔。在此之前,我作为旅行杂志的编辑,已经与他约了两年的稿子。
在那个能容纳300多人的阶梯教室里,连台阶上、窗沿边都挤满了人,我仿佛要穿越人海才能完成那次期待已久的“笔友见面”,彼时他还是侦探小说界冉冉升起的新秀。同时,也是翻译家、专栏作家、访德学者、私人图书馆馆长,甚至还有一份养活这些爱好的本职工作。那时候,美国专栏作家Marci Albonher作品《双重职业》中“Slash(斜杠青年)”这个词还没有普及。他的身份,就像他的旅行一样,很难被定义。
签售会后,我们回到酒店大堂里闲聊,第一次正式见面,却不觉生分,好像通过文字已认识了很久。至今记得说起他刚刚结束的香港之旅,因为拍婚纱照想到兰桂坊、太平山山顶和中环取景,所以没做任何筹划,念头冒出来后便直接订了机票酒店,一会儿工夫就坐在了酒店套房的沙发上,电视里尽是曼德拉逝世的新闻。他们在香港悠悠然住了一周,除了去山顶、坐缆车、看首映、吃Caprice、太古广场购物、兰桂坊喝酒、逛庙街夜市这些传统项目外,每次回到酒店,都会打开电脑在网上聊聊天,或者取瓶啤酒看电视,坐在窗边望着来来往往的红色出租车发呆……奕居酒店的侍应生会在首次入屋时,道一声“欢迎回家”。他说直到离别,才悟出这一声的深意:一周时间虽短,他却是这个城市的居民,不知不觉,与游客们划清了界限。
那时的他刚过而立,但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国外度过的。在我接触的旅行作家中,文泽尔不算去过太多人迹罕至的地方,甚至主动拒绝海岛度假或者野生动物园——他喜欢待在世人皆知的那些城市里,但却不是匆匆忙忙地旅行、游览景点。他爱的是一个城市的真实生活,如一位当地居民般游走在街道上。就好像IMAX宣传语中说的那样:Be part of it。当然,不冷门不等于不快乐,他中意于深挖一个城市的内核,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