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祖母

[马来西亚] 张贵兴
【代序】台湾经验与早期风格——《沙龙祖母》 高嘉谦/2013 长期熟读张贵兴小说的读者,应该知道在一九九〇年代中期以前,这位被视为奠定马华雨林书写的小说家,其实还有一个没有雨林,甚至没有多少马华色彩的写作阶段。对照《赛莲之歌》(一九九二)、《顽皮家族》(一九九六)和《群象》(一九九八)出版以后,读者和评论家津津乐道的雨林风格和叙事类型,大家关注的是这些描述婆罗洲雨林历史、家族、成长和冒险故事的长篇著作,如何深化了马华文学的国族寓言书写和殖民、后殖民景观,小说家在渲染丰富魅惑和斑驳的南洋色彩之余,同时形塑了更鲜明的雨林奇观。尤其张贵兴在二〇〇〇年出版了被视为他目前最好的作品《猴杯》,获得时报文学奖推荐奖。隔年出版《我思念的长眠中的南国公主》(二〇〇一),此书在二〇〇七年受到美国出版社青睐,发行英译本。二〇一一年《群象》被推介翻译为日文出版。这几部作品的相关评述,以及过去十年来处理马华文学的台湾硕博士论文,基本谈及张贵兴,雨林写作都是唯一焦点。张贵兴小说的备受肯定,无形中缔造了在台马华文学的雨林标志。 如果说张贵兴大学还没毕业就已出版的《伏虎》(一九八〇)是少作,见证了那自高中到大学阶段开启的文学创作之路,那么《柯珊的儿女》(一九八八)大概可以视为大学毕业后经过几年宜兰岁月的沉潜,决定留在台湾教书,也同时决定着自己持续写作的可能性的实践成果。那时的张贵兴已步入三十岁,基本来到成家立业,以及谋定人生路向的关卡。这前后几年的写作,处理的台湾题材和经验,投映了作家处身异乡台湾,却要落地生根成为在地者的转换阶段。换言之,那是一个试着用写作解释和融入台湾经验的张贵兴,以幽默、利落却又带有嘲谑写实的文字风格,实践和探索自己在台湾以写作为志业的路向。这个阶段的张贵兴值得注意和认真看待,恰恰是因为投映了二十世纪侨生背景的青年作者,在台湾走上写作之路的必然转型过程,他清楚意识到自己对写作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