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乌托邦

[美] 罗斯玛丽·魏克曼(Rosemary Wakeman)
向当代重建过去,唯变化永恒不变 还记得,儿时我家楼下遍布摊铺,人流如织,于阳台上便能听见买卖吆喝、讨价还价。夜幕降临,对面歌舞厅霓虹升起,满屋红亮,不禁令人遐想。偶尔,也会因楼下砂锅米线和烤烧饼四溢的香味口里生津,盼着哪天能去解个馋……旧城生活在这鲜活的场景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河的对岸,高楼拔地而起,林立于山峦之间,新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巷陌邻里开始直面时代浪潮的冲击,最终走向落幕,那些旧城记忆的余温也在而后的城市更新中逐渐消退。 这或许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的典型缩影,亦是我对“旧城”与“新城”以及城市环境新旧交替的初次印象。新城宽阔明亮的街道、打理整洁的绿地草坪、井然有序的建筑群落,无一不在昭示其作为现代新生活空间模式的闪亮登场,成为几乎每个中国城市乐见其成的规划产物。这份乐见其成不仅在于新城对地方政府引资增税的政绩贡献,也在于其承载的上世纪国人对西方式现代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城镇开发与建设,城镇化率从1980年的17%增长至2022年的65%。新城在这场城镇化浪潮中功不可没,影响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千千万万的城市家庭。然而,新城之“新”具有相对性,成长于改革浪潮的青年一代恐怕很难将规模化的单位制邻里和工人新村与新城镇联系在一起,尽管这样的集体主义形态在其父辈年轻时也曾是承载无数激昂奋斗青春的新城市空间。 想要对“新城”形成统一认知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新城镇呢?虽然对于这个问题,魏克曼教授拒绝给出终极定义,但全书已经对此做出了详尽而丰富的解答:那些跨越国界、穿越时空,在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愿景下制订的新城镇计划及其实践,便是最好的注解。 当我们习惯所处时代造城运动的范式和叙事模式时,魏克曼教授的《实践乌托邦:新城镇运动思想史》一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新城的新窗口:从英美的花园城市畅想到法西斯式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