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前夜

吴鹏
推荐序 错落有致的历史 孟宪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历史学的天空是自由的。证据不充分是史学常态,这导致学者观点每以冲突为特征。即使论据众多,大家同样意见不一致,这是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正都是人的故事,稍有了解,同情主义就会自然发作,而同情的角度、深度,往往会因人而异。可以说,历史学最具社会属性,人人得以参与,较起真来,不亦乐乎。于是,开放与包容,也就成了历史学的特性。通过历史学培养科学精神,论者众多,证据中心论正是历史科学性的本质所在。 看历史热闹、增长历史知识,是历史著述社会阅读的一般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而寻找规律,发现自我见解。从另一个角度看,搜集相关信息,探索证据链,进而组织文字、反驳成说、成一家之言,使得历史学对很多人具有专业化的诱惑。近些年来,历史爱好者迅速增长。市场上流行着很多通俗历史著作,贡献者不少是业余爱好者,不仅为历史学增添了魅力,甚至影响了未来的历史学。大学历史专业的报考信息证明,高中毕业生将历史学作为第一报考志愿的比例年年都在提高,历史学从原来的冷门逐渐变热。我听北大历史系教授如此言说:大学转专业时,因为报名历史专业的人太多,转专业考试隆重而认真。富裕的家庭多了,不再指望孩子学成致富,允许孩子自由选择,这应该是历史学变热的基本原因;而各种史学书籍的大量问世,引发了中学生探索历史专业的兴趣,这是历史学受到学生青睐的又一缘由。 社会阅读关注历史作品,这是历史学的福音。优秀的历史通俗作品,在社会阅读上超过专业著作,社会影响更大。衡量一部史学专著的贡献,史学的标准是一致的:是否发现了新史料,是否展开了新课题,是否完成了新论证,是否超越了此前的著作,等等。那么如何评价一部通俗的史学作品呢?首先,要尊重史料。一些作者过于强调自我观点,对史料的作用有所轻忽。其次,要有一定的史料辨析。很多传统史书,如《二十四史》是史学著作,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引用这样的史料…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