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文学

朱自清
前言 一 1934年底,37岁的朱自清编订完他个人的第四本文集 《你我》。在此之前,他出版了三本书,诗文集 《踪迹》(1924),散文集 《背影》(1928),游记 《欧游杂记》(1934),已确立新文学家的声名。这三本书各有所长。《踪迹》中收入的长诗 《毁灭》,曾被时人誉为新文学中的 《离骚》,而 《背影》一集,更是脍炙人口,其中 《背影》一篇,20世纪30年代初就入选中学国文教材,诵读至今。至于 《欧游杂记》,则是朱自清受清华大学教授福利之惠,赴英国访学一年的产物,此时他已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又在和陈竹隐谈着恋爱,于事业于生活,都已进入一个稳定阶段,行文自然又添了一份从容。他的老友叶圣陶日后有这样的评价,“他早期的散文如 《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分,但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 ‘白话文’……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可以说,这三本书已经在新文学的诸多领域都开辟出相当深远的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走下去,前途都未可限量。 然而,紧接下来的 《你我》一集,作者却透露出令人意外的迷惘。这本集子,是应郑振铎之邀而编,收了从1924年到1934年的29篇散文,基本可算是十年创作的回顾。在序里,他自认这本集子里最中意的一篇,竟是写于1931年的 《论无话可说》。在这篇小文章里,他对自己有一个近乎否定式的回顾:“十年前我写过诗;后来不写诗了,写散文;入中年以后,散文也不大写得出了——现在是,比散文还要 ‘散’的无话可说。”“有些人生活太丰富了,太复杂了,会忘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