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晚年
[加] 丹尼尔·J.列维廷
前言
诗人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写道,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人在晚年也应燃烧生命,怒斥光阴的消逝。读这首诗时我还未到老年,认为这些诗句毫无意义。当时,衰老于我而言只意味着身心的退化,甚至精神的缺憾。我目睹祖父饱受疼痛的折磨。他曾十分敏捷,尤为自立,可年至六旬后,连锤子也挥不利索了,不戴眼镜根本看不清Triscuit牌薄脆饼干盒上的标签。而祖母时不时忘记要说的话,在她最终想不起今夕是何年时,我落泪了。
再看看职场中那些几近退休年龄的人。他们眼中的光已然熄灭,笑容中已感受不到希望,他们掐指算着何时才能完全脱离职场的苦海,但对今后该如何度过大段空闲时光(整日清闲,日日如此)却无明确规划。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并与行至生命最后1/4的时光的人相处更长的时间后,我已经感受到衰老不同的另一面。我的父母已接近85岁高龄,但仍然同年轻时一样积极地投入生活。他们乐于人际交往,富有精神追求;他们去远足,亲近大自然,甚至开拓了全新的专业领域。他们的容颜已然衰老,但精神面貌与50年前并无差别,这令他们十分振奋。纵然有些能力确实衰退了,但他们却发现了绝妙的补偿机制——情绪和心态的积极转变,丰富的阅历带来的独有优势不时延缓着机体退化的过程。诚然,比起年轻人,老年人处理信息的速度也许更慢,但是,老年人能靠直觉整合岁月积累而来的信息,并基于数十年从错误中习得的教训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人老去的好处有许多,其中之一便是不再那么惧怕灾祸,因为老年人在过去早已经历不少挫折,且成功挺了过来。这个群体深知,他们本人及同辈的韧性是其可以仰仗的品质。同时,对可能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他们也能泰然处之。并非他们希望死去,只是他们不再害怕死亡。他们积极生活,将每一天都当作获得新体验的机会。
脑科学研究者猜测,老年人的大脑发生的化学变化使其更能接受死亡——从容面对死亡而非惧怕死亡。身为神经科学家,我在思考为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