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邓晓芒
邓晓芒 1948年生,初中毕业即下乡插队当知青,1974年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上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被评为教授。2009年转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2018年被聘为湖北大学资深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杂志主编,专攻德国哲学,同时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 第三版 序言 本书初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08年,2014年又出了一个修订版,其实并没有对内容作什么修订,只是排版上作了些改进,最后加了一篇对批评文章的回应。现在这个版本应该算第三版了,由三联书店惠允出版。这次我从头至尾进行了一番逐字逐句的认真校订,改正了不少错误和欠妥的地方,补足了第十三讲后面未完成的部分,使这个版本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改观。 本书虽然属于讲演录性质,不像正规的学术著作那样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我以为,其学术性绝不应因此而有所降低,相反,书中许多方法论的问题国内尽管讨论得也不少,但像本书这样将方法论用于研究哲学史和哲学中的具体个案的却并不多。明眼人大概可以看出,我的哲学思想的底色还是基于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传统,但我已将这一传统和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胡塞尔现象学所带来的新思路进行了融合,并由此使这一传统具备了更为锐利的思想锋芒。我致力于证明,现代西方哲学其实并没有和“古典”哲学相脱离,恰好相反,它使得古典哲学中的那些精华部分得以展现出自身的全部生命潜能。 有不少年轻朋友都在猜测,我多年以前就在预告我将构筑自己个人的哲学体系,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其实仔细读过本书的人几乎已经可以看出,就其最高原理而言,我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已经在这里面体现了,尤其是《辩证逻辑的本质》《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诸篇,都已经可以从中看出一种“体系”的苗头。再加上我于2013年给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