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德国:从共和到纳粹

[德] 霍斯特·穆勒
前言 “我们输掉了战争。这一事实并非革命的结果。”人民代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在1919年2月6日国民议会开幕式上的结论一语中的。\(^{1}\)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德国民众并未准备好接受这一事实。“千真万确!左派奋起反对右派”——这条会议记录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局面:阵线对立分明。无论愿意与否,共和国于战败与革命中诞生,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1919年1月19日,国民制宪大会经由普遍、平等、匿名的选举产生。光是大会召开的地点就充满象征意义:拥有优美田园风光的图林根州的小城魏玛的国家大剧院。这里与德意志文化的高峰休戚相关,远离困顿的政治格局,德意志精神在此大放光芒。 魏玛——而非柏林:把制宪会议从革命战火纷乱的百万人口大都市、普鲁士的首都、帝国议会和帝国政府所在地以及国务委员会所在地迁至外省,绝非示强的信号。1919年1月,上述提到的所有机构岌岌可危,1918年阴沉的11月里自发燃起的革命之火尚未熄灭。虽然民主共和国是前进的方向,但这一定位无论在左派还是右派中都充满争议。这个国家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中。帝国首都到处可见形容枯槁、四肢残缺的士兵,百万民众忍饥挨饿、失去工作,一时间,这座德国城市里一片怨声载道。 这与1914年炙热的8月截然不同!那时的德意志人民空前统一,沉醉在战争的狂热中。只有少数人冷眼旁观,主要是左派,当然也包括和平主义者。普鲁士国王兼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高呼:“再也没有什么政党之分,我只看到德意志人!”所有人都争相前来,甚至包括被世人蔑视为“无祖国的家伙”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以下简称“社民党”)人。就连他们也和大多数德国人一样坚信德国被迫卷入了一场自卫战争,并于1914年8月4日的帝国议会上一致通过了战争债券的发行。直到1915年,帝国议会中的社民党党团开始就这一问题发生分歧,最终多数派坚持这一路线。其实,1914年8月的国家领导人和政治团体眼中绝非只有自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