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讲义

周国平
序 对于我来说,哲学主要不是我的一个专业,而是我的一个爱好。我始终认为,哲学成为我的专业有相当的偶然性,是由于种种机缘巧合,比如说,机缘之一是,在对哲学完全无知的年龄,我懵懵懂懂地报考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但是,即使没有走进哲学专业,我也一定不会放弃对哲学的爱好。 我是爱读书的,在我所读的书之中,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我不是作为研究者,而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一个爱好者,去读这些著作的。这样的读法给我带来极大的愉快,我真正是乐在其中、欲罢不能的。我被这些智慧的头脑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进入他们所思考的问题之中,追随他们的思路,如同在一个奇妙的精神世界里探险,途中交替着面临歧路的踌躇和豁然开朗的喜悦。 怀特海说:先贤们的思想交流是启发心智的盛会,他们的聚会只可能有一个殿堂,这就是现在;任何一位先贤是什么时间来到这个殿堂的,这完全不重要。此言贴切地说出了我读经典作家时的感觉。我丝毫不觉得历史上的大哲学家是古人,读他们的著作,我觉得每一位都是活在现在的人,都是我亲近程度不同的朋友。当你与伟大的思想相逢时,时间不复存在。 许多年下来,我所读西方哲学经典已有相当数量,受惠甚多,于是产生了写这本《西方哲学史讲义》的想法,借此把我的收获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通过本书的写作,我一个个重新拜访西方历史上那些大哲学家,和每一位认真相处一些日子,倾听他们的谈论,在心中和他们讨论。不料这项工作竟花费了四年的时间,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本书之所以称作讲义,是因为在写作时,我想象自己是在向和我一样的哲学爱好者们讲西方哲学史。这是一本一个哲学爱好者写给众多哲学爱好者的书。按照这个定位,我要求自己把我读哲学经典时领略到的哲学的魅力尽量传递出来,让读者也领略到。按照这个定位,我还要求自己尽量写得通俗明白,让喜爱思考的一般读者都能够读懂。我希望读者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哲学家绝不是人们所以为的那般枯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