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乡村振兴

陈高威 温铁军
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发声? 近年来,关注我们科研团队的朋友们可能会感觉到我们在连续“发声”。不仅在海内外出版了十几本书、在各类学术性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而且在B站(哔哩哔哩)建立了“国仁乡建”“全球大学”两个公众号,在抖音和头条上也直接以“温铁军”命名了公众号,并且为这些传播工具安排组织了志愿者团队来维护,遂在网上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发声渠道。为什么呢? 首先是知识生产应该自觉地服务于国家需求。 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确立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一个国家重大战略转型的大时代的形成——乡村振兴既是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也是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向生态文明转型的主战场。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型,更是被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性所充分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并且,中央已经把乡村振兴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时间分段上统一起来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全面现代化,同年完成乡村全面振兴。 据此,可以深化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存在着的紧密相关的内在逻辑的理解。14亿人口的“共同富裕”需要协调“物质精神”双文明,对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化,对外走“和平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对而言,过于激进的西方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和金融化、虚拟化,及其客观上导致的房地产泡沫化与金融加杠杆难以遏止等问题,不仅成为受关注和管控的问题领域,而且一旦这些已经泡沫化泛滥的趋势有所阻遏,所造成的经济下行会很快被“带节奏”地反过来用于指责中央宏观调控——粗放数量型发展期间已经尾大不掉的资本利益集团们的声音“瓦缶雷鸣”地在政策领域大肆传播,社会各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