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

[美] 坦普尔·葛兰汀
献给思维方式独特的人 前言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初并没有语言。我们看到光,开始识别面孔,区分颜色和图案。我们闻到气味,开始识别味道。我们有了触觉,开始抓东西,吮吸拇指。很快,我们便能识别歌曲。这也是摇篮曲和童谣会普遍存在的原因。婴儿可以发出很多声音,“妈妈”和“爸爸”的发音远比很多紧张的新手父母以为的要随意。渐渐地,语言开始占据优势地位。大多数蹒跚学步的孩子在1岁半时会掌握一堆名词和动词,2岁时开始造句。大多数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已经可以说出复杂的句子并理解基本的语言规则了。从交流的层面来说,语言就是我们的水和空气。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语言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它不仅是我们交流的基础,而且是我们思考的基础。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在时光的隧道里留下了长长的影子。具体来说,笛卡儿认为语言让人类区别于动物。换言之,我们生而为人的人性就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在一闪而过的几百年间,我们一直在论述以语言为基础的心智理论。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出版了他石破天惊的开创之作《句法结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语言,特别是语法,具有自然生成的能力。这一观点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思想家。 了解人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人天生使用语言进行思考,这也许是我直到近30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一名视觉思维者的原因。我本身还是一名孤独症患者,直到4岁才会说话,8岁才在大量语音训练的基础上学会了阅读。换言之,我不是以句法和语法而是以图像来理解这个世界的。然而,与笛卡儿或乔姆斯基的设想并不相同的是,即使没有语言,我的思想依然丰富生动。这个世界借由一系列相关的视觉图像呈现在了我的面前。它们可以是滚动浏览的谷歌图片,也可以是在应用程序Instagram(照片墙)或抖音上出现的短视频。没错,我现在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