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石之心

[日] 赤木昭夫
作者简介 赤木昭夫,生于193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历任NHK解说委员、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教授、放送大学教授等。著有《自然瓦解的美国》《好莱坞为何强大》《兰学的时代》等。 信誉,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历史学硕士。译作有《烧船》《群星之悲》《丰臣秀吉与海盗大名》《最后的武士——新选组始末记》《战国日本与大航海时代》等。 序言 首先,我希望读者能把本书的题名《漱石之心——夏目漱石的哲学与文学》看作一个双关语。 若是想要了解夏目漱石这位作家的“精神(心)”,也就是他的“认知活动之构成”,就必须从了解他的思维成果(哲学)和创作成果(文学)着手。这是因为漱石精神活动的主要内容正是哲学和文学。本书便是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写作的。 实际上,我最初只是按编辑岛村典行先生的要求,照着“岩波新书”的模板起了这个简短的书名。此外并没有其他用意。 不过恰巧漱石代表作的题名也是《心》,故而刚好可以用这个词来刻意影射《心》这部作品所包含的哲学与文学。这样一石二鸟的意义确实难得。所谓的双关便是如此得来。 而对于漱石来说,“心”也是个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词。 由于漱石最后的作品《明暗》未得竟稿,故而在他曾亲自确认并出版的单行本中,最后一部作品即是《心》。 这本书的装帧也是他亲自设计的。在鲜红的底色之上,漱石用中国古代的文字(石鼓文)摹写了葱绿色的书名——目前我们在漱石全集或者文库本版本中都能看到它。然而,漱石也仅仅是醉心于字体,并没有将其字义寓于其中。 图片: 岩波书店名著复刻系列,夏目漱石作品《心》 封面中央有个矩形框,其中的内容是从中国古典著作中引征的“心”字的定义。字义的出处是漱石藏书中的《康熙字典》。在这部书中,我们能读到这样的解释(括号中为原著书名):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篇》)总包万虑谓之心。(《礼·大学疏》)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