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定义

高琳
自序从力不从心到游刃有余 42岁那年,我离开跨国公司开始创业。很多人都说我那是一个华丽转身,但其实过程一点也不华丽。从心动到行动,我前前后后拖了两年多,反复纠结,怕岁数太大了,怕离开了公司养活不了自己,怕自己根本就不是创业的料……最后我算了一笔账: 如果20年足以让我从职场新人成为高管,那就算我42岁从零开始,再花20年应该也可以在一个新领域从新手成为“专家”吧? 在这笔账里,我有两个假设: 第一,我赌自己应该能活得足够长,且身体足够好; 第二,我赌人一生中,可以从事两到三个不同的职业——不是不同的工作,而是完全不同的职业。 在当时,这只是我的一个非常任性的直觉,后来我找到了这份直觉的理论依据,叫作“职业第二曲线”。 职场长期主义 我想先给你看一组来自《百岁人生》这本书中的数据: 如果你在1977年出生,那么有50%的可能性你能活到95—98岁; 如果你在1987年出生,那么你可能活到98—100岁; 而如果你在1997年出生,那你很有可能活到101—102岁。 这不是科幻,而是科学。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探索让我们的寿命不断延长。但活得久真的是好事吗?不一定。 首先,活得越久,花钱越多。最糟糕的是人没老死,先穷死了。 其次,活得越久,变数越多。想想看,在过去的几年,新冠疫情、股市熔断,有多少黑天鹅事件是之前完全意想不到的? 最后,活得越久,想得越多。我们这一代人活得很纠结。像怎么才能找到更有意义的工作及怎么才能活得更精彩等问题,都是一个人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才开始思考的问题。而古时候的人,可能活不到40多岁,所以根本来不及纠结这些问题。 当我们带着百岁人生的预期重新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就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 我们必须拥抱长期主义,在职场路上持续为自己积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比如财富、经验、人脉,并且不断优化自己的投资组合,做好不断转型、迭代的准备,否则长寿给我们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