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

[美] 沈恺伟(Christopher St.Cavish)
你为什么还在这儿? 杨樱 我每次在微信里找Chris,总是会忘记他很正式地叫自己Saint Cavish。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问过他这个姓氏到底有什么说法,他不置可否,只是说他父亲似乎查过,祖上也许和东欧一带地方有点关系。那次见面他提及更多的是外高祖父,一个在北京的传教士。他和他的家族在北京办过学校、盖了座挺大的教堂——现在还在,离同仁医院很近,而外高祖父创立的眼科已经成了医院的一部分。他妈妈第一次来中国,他带她去那个教堂,走到那儿妈妈就开始用中文数数:一、二、三……是遗留在遥远记忆里的家族对话,妈妈的父亲,也就是Chris的外公在北京长大,精通中文,回到美国有什么不想让儿女知道的家庭对话,可能就会临时切换到中文。只言片语漂移到了母亲的额叶里,又在数十年后在它的母语区闪回。这些家族史与Chris来中国的理由无关,他是到了这里才知道的。不过2020年我们见面那会儿,正好赶上他重新整理自己的人生:我应当如何看待自己,和我的祖先相比,我在这儿到底干了啥? 要不要写个“远东往事”?我开玩笑。那时候我们坐在常熟路Totino Panino,一家很正点的意大利三明治小店。主厨一条大围裙刚够系住腰身,见Chris进门就从柜台后面走出来抱住他。Chris说他在大馆子做了十几年总厨,烦了,余生只想开个属于自己的帕尼尼店。Chris给上海大大小小的饭馆写评论,知道各种厨师的人生秘密。 当时“小鸟文学”启动在即,我四处找人写专栏——要那种一口气写一年的主题——想到了“好奇心日报”报道过的这个美国人。大家都知道他用游标卡尺评测小笼包,却很少知道他最大的兴趣是和上海各路角色聊天:路边敲生铁锅的大叔,什么人在卖骆驼奶,回收垃圾的人到底如何生活……他中文说得不错,对东亚社会那些曲曲绕绕也挺在行。有一次我们在宁波吃路边馆子,点菜全靠手指,灶台辟出一块摆几个小菜搭配,剩下都是小海鲜,有啥吃啥。吃到某个微妙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