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与文学

祝尚书
作者简介 祝尚书(1944—2023)出生于四川阆中。1982年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卢照邻集笺注》《杨炯集笺注》《宋人别集叙录》《宋人总集叙录》《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宋元文章学》等。 绪论 公元960年新春伊始,中原大地发生了一起惊天动地的历史事变:后周皇帝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提师北征契丹,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一时黄袍加身。乾旋坤转,后周才六岁多的小皇帝不仅无力回天,孤儿寡母连说半个“不”字的底气和胆量也没有,只得乖乖地接受“禅代”的事实。于是,一介武夫赵匡胤建立起了个烜烜赫赫的大王朝——宋,五代十国瓜剖豆分的混乱局面从此宣告结束,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章。 宋太祖赵匡胤虽出身行伍,却深明文治的重要,登基后不久便“杯酒释兵权”,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而“五星聚奎”,更成为唐末五代以来文运逆转的一个历史性文化标志。历代嗣君因之而不改,文采风流,朝野交辉。宋朝与辽、西夏等划疆而治,虽大多数时候内外交困,甚至转徙流落,偏安一隅,其社稷却延续了三百二十年之久;虽国势积贫积弱,压根儿就没有出现过像杜甫《忆昔》诗所说“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有唐“开元全盛日”的局面,却创造了空前灿烂辉煌的文化。宋末人吴渊在《鹤山先生文集序》中说:“艺祖(太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最大’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三百年,海内兴起未艾也。”末句虽然是不实的套话,但“文治彬郁,垂三百年”倒是事实。别的不说,就以肇自隋代的科举而论,历唐至宋方制度大备:增加了殿试,实行锁院“较艺”,糊名、誊录,维护着“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至公”原则;科目设置逐渐由多科向一科(进士科)过渡;考试内容则由“浮靡”的诗赋向“有用”的策论、经义倾斜,甚至一度用经义取代诗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学校,太学上舍上等可以直接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