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之垃圾去哪儿

楼紫阳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生态文明建设之“无废城市”建设的相关科普读物。垃圾是人类在生活中留下的痕迹,也是人类社会代谢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本书追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类对待垃圾处理的不同方法和途径,挖掘堆、填、烧、用等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的发展过程,探究不同阶段垃圾、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互馈关系,阐明垃圾不当处理带来的污染以及引发的邻避效应,厘清大众对于技术发展带来的不同风险认知,从技术角度说明现代垃圾处理方法的突破以及安全性。同时,以我国第一个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上海为例,探究“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固废的污染与资源双重属性转化新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本书的主要读者为青少年以及环保爱好者,在本书中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城市中废弃物流的历史演化过程、处理处置的方式和技术与社会互馈下产生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让青少年了解垃圾,并能够积极投身到“无废城市”的建设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作者简介 图片 楼紫阳,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第九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固废资源化和循环经济方向的研究。先后编著完成英文科技著作2部,中文专著2部。 前言 当看到元素周期表时,我们惊叹于人类的伟大,一张小小元素周期表就把万千世界支撑了起来。人类的发展也是不停地发现和利用新元素的过程,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各种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物质世界,而经过人类使用后的物质,最终都去哪儿了?有多少继续在我们的世界中得到回收利用?事实上,答案是残酷的,只有18种元素回收使用率达到或超过50%,大部分元素经使用后将直接进入垃圾中。垃圾是人类存在的万年例证,犹如一面文明之镜,忠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的生活风貌。它虽然不语,却记载了英雄帝王的文韬武略;虽然不言,也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考古学家醉心于发掘古代垃圾,不放过一丝一毫,因为它是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