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美]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导言 爱德华·阿尔比 萧伯纳有这么一段妙不可言的轶事——但愿是真事!——说的是他恰恰到了九十来岁的时候,重读自己写的一部剧作,或许是看一部戏的演出,于是麻烦就来了。剧情的错综复杂使他头痛,他认为,这说明剧本写得太复杂——太难懂,也许无法吸收,而且他最好把剧情精简一下:迟做总比不做强。 萧没想到的是问题出在他自己身上,同剧作无关,他的出版社不得不把作品从他手里拿走,免得他把作品全都削减成只配给年幼或年迈的人看的素材。 有人写道,一部创作要么一气呵成,要么半途而废,这个意见即使出于无心,也是忠告。学者和采访者经常问我是否要把多年前写成的(或者废弃的)剧作予以重新修订,重新思考。 我告诉他们说不成,讲明当初,大约是1959年吧,那个写《美国梦》的人,跟四十年后的这个人已经完全不同了,再说那部剧作里的错误(就算是如此),也是青年的热情表现,而且再经过一番冷静审读就不敢过分渲染(又是就算如此),这两个“人物”尽管要好,但不是用得上的关系了。 试举1958年写的《动物园故事》为例吧。在那部剧作里,我让自己做的唯一更改只是切合目前情况的一些细节而已——比如币值,或当时“走红”作家的真姓实名。这是一部以“目前”为背景的剧作,千万不能搞错年代。 此外,我还禁不住对该剧一段长篇独白场面大加削减:杰里垂死,一把刀深深扎进肚子,可能扎破主动脉了。这时他还讲了半页相当精彩的话,不过我动了自己一把刀,把这番话削成恰好两句话了。 我对《小爱丽思》里一段长达十一分钟的独白也同样开刀削减。以前在1962年时,约翰·吉尔古德就不赞成这段独白,当时我还认定自己写的字字句句都是恰如其分,不容修改的。时过境迁,技艺日增,我才懂得约翰·吉尔古德是正确的,如果他愿意再演这部戏的话,不管在天堂里还是什么地方,他一定会有一个更宜大显身手的第三幕。 我确信如果让我重读多年前写的一部剧作,决定不再遵守合同规定,那我不是撤消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