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选:彩色插图本

蒲松龄 著 李伯齐 徐文军 选注
前言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小说家,他的名字及其代表作《聊斋志异》,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论是鬓发斑白的老者,还是初涉人事的幼童;不论学识渊博的教授,还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大家都喜爱《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在我国文学史上,《聊斋志异》是广受民众喜爱的为数不多的几部著名小说之一。西方学者说:只有《天方夜谭》在英语社会的流传之广可与之相比。《聊斋志异》自十八世纪传入日本开始,目前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传布,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普遍赞誉。 一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他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怀有变革现实、利人济物的社会理想,希望由科考走入仕途。因此,他发愤苦读,常夜以继日。十九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取得生员(俗称秀才)的资格,受到清初著名诗人、时任山东学政的施闰章的赏识。然而,此后却屡试不第,终老为一落魄秀才。直到垂暮之年,得补岁贡生,直令其啼笑皆非。蒲松龄的一生,除在江苏宝应做了不足一年的幕僚外,七十岁之前,他都在家乡一带设馆授徒,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其间,他在本县西铺毕际有家设馆三十年,时间最为长久。毕氏为官僚世家和文化世家,藏书丰富,蒲松龄教书之馀即徜徉于书山翰海之中,为其读书和创作寻得了一处良好的环境。 蒲松龄一生创作繁富,流传下来的散文近五百篇,诗歌一千二百馀首,词百馀阕,俚曲十四种,戏曲三出,杂著九种,实在是一位诸体兼擅、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其诗在清初自成一家,与王士禛、赵执信鼎足而三;其文骈、散皆工,随笔点染,自成妙文;其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俚曲,尤具浓郁的生活气息,《墙头记》至今上演,对今天的观众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其中艺术成就最高,使其名垂千古、饮誉中外者,便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二 《聊斋志异》是植根本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