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生
托马斯·达文波特
前言
与机器赛跑
在西弗吉尼亚塔尔科特(Talcott)风景如画的郊区,矗立着一个男人的雕像,他击败了威胁要夺走他工作的机器,虽然这种成功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这个人就是约翰·亨利(John Henry)。1870年,他在切萨皮克和俄亥俄铁路公司(Chesapeake&Ohio Railway)工作,职位是钢钻机师,和同伴们负责在大转弯山(Big Bend Mountain)开凿一条将近两公里长的隧道,而与此同时,管理层引进了一台蒸汽动力钻孔机。亨利说他可以胜过钻孔机,而且也确实做到了,只不过不久之后就因劳累过度而去世。《路边美国》(Roadside America)是一本提供各种新奇景点信息的著名指南,这本指南中总结说:“对于普通劳动人民来说,他的故事之所以鼓舞人心,是因为这个故事明显表达出了人们内心的一些渴望。”
我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对于亨利来说,打败机器如此重要?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他战胜机器的故事至今仍然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为什么会有关于他的各种传说和那座雕像?为什么我们还要教学生们唱关于他的歌谣?
人们对机器侵蚀人类工作的现状感到忧心忡忡,而这种焦虑已经深入人心。大约在大转弯隧道(Great Bend Tunnel)开通的60年前,卢德派对织袜机、精纺机以及动力织布机进行了更严重的破坏,因为这些机器让纺织工人再无用武之地。约翰·亨利事件大约80年后,也就是1955年,在俄亥俄州的布鲁克帕克市(Brook Park),福特汽车公司的工人奋起反抗那些前所未有的流水线自动化系统。他们举行的“野猫”式罢工得到了当地工会领袖艾尔弗雷德·格拉纳凯斯(Alfred Granakis)的支持,他把制造业的自动化称为“省钱的弗兰肯斯坦”。
该事件的后果远比人们想象的要积极得多。我们可以引用许多能够揭穿被经济学家们称作“卢德谬论”(Luddite Fall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