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队(秦昊剧版、张译电影版原著)

深蓝
序言 追凶,不是你想的那样 文/深蓝 “追凶”,是近年影视圈里的一个热词,尤其在涉案题材的作品中,通常都处在核心剧情的位置。 其中,警员的果敢、睿智,抓捕时的酣畅、迅猛,缉凶后的盛誉、荣耀以及宏大、激昂的整体叙事,都吸引着观众的目光,甚至对不少初入警营的警员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以至于有段时间,我经常被人问到:“你们追捕嫌疑人的过程,真的这么‘酷’吗?” 对业外友人,我一定自豪地拍着胸脯告诉他:“真的,就这么‘酷’,甚至比这还要‘酷’!” 但对同行新警,我只能含糊其词地说:“你试试、你试试,我说的没用,你亲自追一次就知道了……” 2013年某毒品专案中,禁毒支队同事何帆(化名)为追踪毒贩,辗转全国十八地市,两度遭遇车祸,一个月内暴瘦二十斤; 2014年某故意杀人案抓捕行动前夜,为确保万无一失,刑侦支队三位主官彻夜未眠,抽完了一整条香烟,制定出六套抓捕方案; 2015年侦办某系列抢劫案件时,为确定嫌疑人身份,林所长三天内仅靠肉眼比对了六千多名疑似人员的证件照片,以视网膜脱落紧急接受手术告终; 2016年某涉枪毒品案件中,专班周警长为抓捕嫌疑人在酷暑中连续蹲守六十九个小时,过度疲劳引发心肌梗死,殉职时年仅四十四岁; …… 此类案例不胜枚举。而追凶,其实是一项苦不堪言的工作。 大家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宏大叙事和热血呈现背后,是警察队伍中每一位成员的通宵达旦、夙夜不懈。 他们值得被书写,值得被刻画。 一次线上活动中,主持人问我,现实中的警察追凶和推理小说、悬疑影视中的警察或侦探追凶一样吗?我说不一样。她问我区别在哪儿,我回答说,在这个“凶”字上。 对于小说家和编剧来说,“追凶”是创作的内核,“破案”是创作的终点,抵达“终点”后,他们可以关上电脑,或悠闲或兴奋地回溯整个作品。但对现实中的警察来说,多数时候的“追凶”,只是一切工作的起点。 “我们不仅要找到他、抓住他,还要组织过硬的证据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