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结构图鉴
杨钺
读者服务
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关注“有艺”公众号,通过公众号中的“读者反馈”功能与我们取得联系。此外,通过关注“有艺”公众号,您还可以获取艺术教程、艺术素材、新书资讯、书单推荐、优惠活动等相关信息。
资源下载方法:关注“有艺”公众号,在“有艺学堂”的“资源下载”中获取下载链接。如果遇到无法下载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与我们取得联系。
1.关注“有艺”公众号,通过“读者反馈”功能提交相关信息。
2.请发邮件至art@phei.com.cn,邮件标题命名方式:资源下载+书名。
3.读者服务热线:(010)88254161~88254167转1897。
投稿、团购合作:请发邮件至art@phei.com.cn。
图片: 扫一扫关注“有艺”
图片: 扫一扫看视频 前言
献给每一位读者
少年时期,我常和身为古典建筑师的父亲探讨一个问题。
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
十余年过去了,数年的海外求学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于我而言,这个答案就是“中国古典建筑”。中国古典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集民族历史、艺术与哲学思想为一体的物质缩影。
进入新世纪,华夏大地兴起了一波民族文化复兴浪潮。可当我环顾四周,却发现中国古典建筑文化似乎总是慢半拍,甚至时常缺席。一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里,整个社会对于“西洋审美”和“现代建筑”过度追捧,使得传统建筑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建筑虽然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也容易陷入“高深莫测”,甚至故弄玄虚的桎梏中。这些因素使得古典建筑文化的普及愈发艰难。
但逆境之下,总会有真的猛士坚守民族的道统。在过去的数年间,很多业内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也尝试传播古典建筑文化。比如李乾朗先生的《穿墙透壁》、马炳坚先生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李璐珂先生的《〈营造法式〉彩画研究》等。除此之外,中国建筑老八校,比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