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

[美] 匡灵秀
献给本内特, 你是这世间的全部光明与欢笑。 图片 图片 作者的话关于笔下的英国历史及牛津大学 以牛津为背景写小说的麻烦在于,任何在牛津生活过的人都会仔细审视你的文字,检查你笔下的牛津是否与他们记忆中的相一致。如果你是以牛津为背景写小说的美国人,那就更糟了,毕竟美国人懂什么牛津?在此,我要为自己辩护。 《巴别塔》是一部推想小说,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的牛津,历史因刻银术而彻底改变(稍后详述)。不过,我尽量忠实于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牛津大学的历史记录,只有在叙事需要时才引入虚构成分。关于19世纪早期的牛津,我参考的资料包括:詹姆斯·J .穆尔妙趣横生的《牛津历史手册和指南》(1878年),M. G. 布罗克和M. C. 柯托伊斯编纂的《牛津大学史》第六卷与第七卷(分别出版于1997年和2000年),以及其他著作。 对于措辞和日常生活细节(比如与当代牛津俚语差距甚远的19世纪早期牛津俚语),我参考了一些原始文献,如亚历克斯·查默斯的《牛津大学学院、宴会厅和附属公共建筑的历史,以及创始人的生平》(1810年)、G. V. 考克斯的《牛津忆往》(1868年)、托马斯·莫兹利的《回忆录:以奥里尔学院和牛津运动为主》(1882年),以及W. 塔克韦尔的《牛津回忆录》(1908年)。小说同样对当年的生活方式,至少是人们眼中的生活方式着墨甚多。因此,我也从下述小说中吸收了部分细节:卡思伯特·M. 比德的《碧绿先生历险记》(1857年)、托马斯·休斯的《汤姆·布朗在牛津》(1861年)和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的《潘登尼斯》(1850年)。剩下的就靠我自己的记忆和想象。 有些熟悉牛津的读者迫不及待地喊道:“不,牛津不是这样的!”对此,我要对一些特殊情况做出解释。牛津大学辩论社创立于1856年,因此在这部小说中,我以其前身“联合辩论协会”(创办于1823年)来称呼这一机构。我钟爱的“穹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