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深处

王小伟
推荐序 简单又扎实的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周濂 小伟的新书《日常的深处》即将付梓,嘱我作序,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之所以如此爽快,一是因为他在人大的“水穿石”请我吃了芝士牛肉饭,二是因为我想要先睹为快。实话实说,在此之前我只读过他的一篇文章(这本书第十二章《断舍离与囤积癖》),但就是这一篇文章让我对他的文字和思考大为赞赏,并因此对新书充满期待。 说到这篇文章,我还与朋友产生过小小的争论,当时我现学现卖地告诉对方:“你喜欢断舍离,她喜欢囤东西,本质上是对人和物的不同理解。”千万别误会,我之所以喜爱这篇文章,不是因为它提高了我吵架的能力,而是因为文中展现的体察与同情,纤细和敏感。 比如这段话:“人都是物品依恋者,‘物’是走入精神深处的梯子。我们经常说待人接物,接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待人的态度。如果你真的去践行断舍离,反倒可能会变成一个冰冷的人,没法自然地待人,要过一个很萧条的人生。” 再比如这段话:“最神奇的是,这些满载过去的物件,其实是储存在未来之中的。老人们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要扔,以后还能用得到。这提示我,未来用不到的东西,就真的无处安放了。对老人来说,旧物实际上是不是将来用得到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 老实说,每次读到上面这段文字,都会让我的内心咯噔一下,然后想起与老妈的各种口角与搏斗,虽然这样的反省不会改变我的立场,但会让我更同情地理解老年人的动机,并对自己的出言不逊和不体谅而深感懊悔。 我认为这正是有生活质感的哲学思考带给读者的最大馈赠:它不是悬浮在空气稀薄的高空,用上帝的视角审视众生,拿抽象的原则评判万物,而是沿着日常语言和具体事物的脉络,通过讲事理而不是讲道理,来打开理解的可能性。 在后记《生命中的真问题》中,小伟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哲学如果是一堆概念,把听众侃晕,那哲学家和饶舌歌手是没有差别的,拼的主要是语速和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