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新修订版)

[美] 保罗·H.弗莱
前言 本书里的章节在出版过程中经历了极为不寻常的变化,尽管收录本书的丛书系列可能让它看起来不是这样。没错,我在2009年春季学期开设的26讲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300”录了像,当你开车上班或者去跑步的时候,你也可以当录音听。当人们认为转写成书稿也许也会有吸引力之后,这些讲座最后变成了文字形式的这本书。这些讲座都是我根据一页左右的潦草笔记即兴讲的。录音带被送到圣地亚哥,在那里,一台机器写下了它认为自己听到的东西。这份稿子又被送到纽黑文的一个人的手里,她又做了她能做的事情。这就是我接手的起点。我本应该完成我过去几个月里一直在做的这项工作,但那时缺乏动力,我只是花时间浏览了文稿,做了一些简单的修改—尽管我意识到这份记录稿经过多次转手,已经变得像一个笑话或者一堆闲言碎语。 在某种程度上,就应该让它保持那个样子,因为这些本来就是转写稿,而不是重写,尽管它们的准确度只达到了电视上为有听力障碍的人提供的即时字幕的水平,但是不会有人说这份稿子经过了有意而为的改动。但是,它们现在变成了一本书:诚然,既有数字版本也有印刷版本,但仍是一本书。耶鲁大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收到并接管这份转录稿后,做了一些润色修改。然后我收到了这些讲座的压缩文件包,进一步的编辑工作已经启动,我也开始工作。这时,我不断想起我为学生布置的(在本书第13章中加以讨论)一篇非常有名、以难读著称的论文的开头几段,那就是雅克·拉康的《无意识中文字的能动性》。他说,他这篇文章是一个研讨会发言的文字稿(écrit,收录在一卷《著作选集》【Écrit】中)。他觉得,如果他想完全传达他对语言在无意识中扮演的角色想要表达的看法,保留那个场合的口语形态很重要。同时(尽管拉康没有这么说),对任何曾经当过听众的读者来说,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在即兴讲话中传达的信息或许对那个场合来说是足够的,但听众对其记录下来的方式的接收,与一个读者在更为休闲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