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的世界

[美] 罗伯特·D 史托罗楼 (Robert D. Stolorow) [英] 乔治·E.阿特伍德 (George E. Atwood) [美] 唐娜·M.奥兰治 (Donna M. Orange)
我将世界握在手中。 ——艾米莉·史托罗楼(Emily Stolorow) 推荐序 主体间性是当代自体心理学、主体间学派、关系性精神分析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精神分析前沿性的观点集群。主体间学派创始人史托罗楼和阿特伍德共同创作的《体验的世界》则是该学派十分重要的基石性著作,它覆盖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与临床精神分析维度,并以此建立了精神分析主体间学派观点。 主体间性思想源自现象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贡献,史托罗楼和阿特伍德受到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的自体心理学的影响和启发,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将现象学的主体间性观点作为主体间精神分析的基础。在撰写本书之前,史托罗楼和阿特伍德共同创作了《云中的面庞》(Faces in a Cloud)和《主体性结构:精神分析现象学中的探索》(Structures of Subjectivity: Explor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Phenomenology)等多部著作,以阐述他们关于临床精神分析中双向互动的主体间性思想,但并没有十分完整地阐明其中的意义,而本书是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我觉得他们思想的完整性在本书中得以充分展示。 正如主体间精神分析学派所阐述的,人们表达和存有的观点一定是受到情境的约束和影响而生成并变化着的,本书的阐述也是情境的产物。在本书中,史托罗楼和阿特伍德在西方当代心理治疗和社会文化的情境下,对西方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开足了批评的火力,这在东方社会是不容易被理解和感受的,甚至会觉得没有必要,这就是情境主义。东方人对史托罗楼和阿特伍德批评笛卡尔所说的孤立心灵,并没有西方现代社会那种切身的感受。所以在阅读本书时,读者完全没有必要被这一火力吸引(这甚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读者对本书价值的误解,有些对史托罗楼的批评也是从这里开始的);相反,如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