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宰相王安石

毕宝魁
第一章 少年高志 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 ——王安石 第一节 灵堂中闪现的念头 儿童的心里仿佛是一张白纸,初染之色将成人生图画之底色,对其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8岁的王安石随父参加一隆重丧礼,使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震颤。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暮秋时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落叶萧萧,一派凄凉景象。 在抚州临川(今属江西)县城东的一所大宅院里,搭着一个很大很大的灵棚,一班僧人在悠扬的佛曲声的伴奏下,晃动着脑袋,一边敲着木鱼一边齐声背诵着经文,在为一位死者超度亡灵,祈祷他早日升入天堂,保佑他的后代发达昌盛,光宗耀祖。 死者看来是个有身份的人,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既有不同品级的各类官员,也有名商大贾,地方豪绅,更多的是普通百姓。 一口五鼓三圆大棺材停放在灵棚的正中央。大棺材彩绘花纹的前脸中央,在紫檀色的底色上,是用金粉画成的天堂的图案,亭台楼阁,曲榭回廊,应有尽有。在天堂图案的中间,有死者的名位,即:“先考王氏贯之府君享年六十有二之灵柩。”白纸黑字,十分显眼。 在棺材前,有一个很大的五尺多长的供桌,上面摆着三牲、馒头和其他供果。几炷正在燃烧着的香冒出一缕缕篆形的香烟,盘旋上升。一副庄严肃穆的气氛。 在供桌前,齐排排地跪着死者的儿孙们,一大片。根据所跪的位置和所穿孝服的不同,就可以分出跪拜者与死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在正中间第一排跪着而且穿斩衰之服的,当然是死者的儿子。在第二排跪着穿齐衰之服的则是死者的亲侄等人。依此类推,与死者关系越远的人,跪的位置也就越靠后。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谓的“五服”制度。 可见在等级制度分明的封建社会里,即使是叩头,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辈分小或职务低的人连叩头都得不到一个好位置。这就难怪大名鼎鼎的秦朝丞相李斯当年从厕所里出来后会仰天长叹,发誓无论如何也要弄个仓廪之鼠的位置了。 在第二排,跪拜行礼的是一位三十多岁,面容刚毅的男子。男子身后,跪着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