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中走来:毛泽东的平凡故事
史全伟
乐于助人的少年
1893年12月26日,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家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泽东”,字“咏芝”。他们家的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亲文素勤生怕这个男孩儿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还取了一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毛泽东出生时,韶山冲的环境同旧中国其他闭塞而贫穷的乡村没有什么两样。祖父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别人。父亲毛贻昌17岁开始当家理事,因为负债,被迫在湘军里当了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了毛恩普典当出去的田地,又买进了一些,使家里的田产增加到22亩,每年能收80担稻谷,自己家吃不完就卖出去,并在附近镇上一爿米店入了股,还曾卖猪贩牛,忙不过来时就雇个长工,农忙时还得请短工。慢慢地,毛家成为当地数得着的殷实人家。
在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大多克勤克俭,精明刚强。父亲毛贻昌的这种性格自然对从小目睹这一切的毛泽东产生了影响。在毛泽东6岁的时候,父亲就带他下地学习诸如送秧苗、除杂草等简单的农活了。父亲插秧,他管送秧苗;父亲耕田,他管除杂草;父亲割禾,他拾谷穗……戽水、撒肥等什么活都干。他还负责放牛。尽管毛泽东干活认真、起劲,牛也喂养得健壮有膘,父亲却从不轻易表扬他,后来,他明白这是父亲在培养他吃苦耐劳的品格。
毛贻昌有一次跟别人打官司,本来理在自己这边,却因为自己文化有限,被擅长捉刀弄笔又能说会道的对方打输了,这使毛贻昌决心让儿子读书识字、学习文化,以便以后家里做买卖,有人会算账;打官司,有人会写状子说理。在毛泽东8岁那年,毛贻昌把他送到私塾上学,盘算即使不能使儿子以后做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至少也要让他知书达礼,会算账、记数。毛泽东听从父亲的话,认真读书,同时开始学习珠算,为家里记账。空闲时,他还帮助家里干一些农活,以缓解家里劳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