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的钟声

谭楷
序 “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的这句诗,写绝了峨眉山。一个“秋”字是什么意蕴?是秋霜?是秋水?还是身体感觉到的秋天之清凉与干爽?现代诗人洛夫曾对我说:“李白才是中国‘朦胧诗’的先锋。‘半轮秋’是很美的意象,一个‘秋’字,奥妙无穷!” 在峨眉山,眼睛醉了,耳朵呢?静谧之中,你会听到弹琴蛙“噔噔噔”的琴声。那琴声清亮如溪水,脆响似钟磬,更像是仙姝们在调弦,这是极简约又极动听的天籁! 琴声中的峨眉山,真是太美了:山上冷杉直立,沉醉于琴声;古寺缥缈的香烟,也随琴声起舞。那山路,那山溪,那林海,那花丛,在琴声中,显得更加神秘。 峨眉之蛙,让古诗中的仙山与现代科学结缘。 1938年夏天,年轻的两栖类学者刘承钊,带着十几名学生,走进峨眉山,发现这里是一座生物大宝库。他们听到了满山满谷的弹琴蛙此起彼伏的琴声,还发现了之前书上没有记载的罕见的长胡子的青蛙,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发现并记录下来的两栖动物。 一轮明月已经爬上峨眉之巅。夜半更深,女学生胡淑琴发现,刘承钊老师还没有回来。他到哪里去了?学生们都着急了,决计四处去寻找。胡淑琴仿佛有心灵感应,说:“我去找,我晓得他在哪里。” 在弹琴蛙优美的琴声中,胡淑琴径直走向一条山溪。不远处,月光勾勒出一个熟悉的身影——刘承钊老师完全沉醉在青蛙的世界里。橘黄色的手电光,轻轻扫过溪边的灌木丛,他在观察,在倾听,在感受,在记录。而胡子蛙并不害怕刘承钊,它们鼓着大眼睛,可能只是把那一束手电光当作亘古不变的、亮一点的峨眉月光罢了。 在月光下,在琴声里,青年教师和他的女学生相爱了。这树林,这小溪,这美丽的夜色让这份爱情充满了诗情画意。 同时,峨眉山成为刘承钊学业的光辉起点。 1951年,刘承钊教授被任命为华西大学校长,全国院系调整之后,任四川医学院院长。他在华西坝扎下了根。 “当——当——”华西坝的钟声应和着峨眉弹琴蛙的琴声。我在华西坝的钟声里长大成人,不知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