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秦亡汉兴

晏建怀
前言 天下兴,有兴之缘由;天下亡,有亡之道理。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得人心之前,须先得人才,得人才是得人心的前提,更是得天下的保证,或可以说:“得人才者得天下。” 秦王嬴政下“逐客令”,李斯上书谏阻即止;嫪毐作乱,嬴政震怒之下迁母太后赵姬于雍地,齐人茅焦一句“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的劝诫,令嬴政马上收回成命,迎归赵姬;一介布衣尉缭献计于秦,嬴政不仅纡尊降贵,以平等之礼相待,而且与尉缭“同衣同食”。不仅听从他“赂六国豪臣”之计,还将他越次提拔为最高军事长官。要想到这个时候,嬴政才不过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为得一人才,获一良策,“少恩而虎狼心”的他,礼贤下士是如此甘心情愿,其识见何其高远,其心胸何其开阔!正因为这种对人才的极度渴望、极度重视和超常规拔擢,六国之才尽为秦用,加上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内修法度,外斗诸侯,乃有“战国扰攘,秦兼天下”。 刘邦横挑项羽,亡楚于垓下,得意之余,曾在洛阳南宫向群臣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认为刘邦得之于“与天下同利,人人归心”,项羽失之于“妒贤嫉能,人心背离”,将原因归纳为“人心”。刘邦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供给粮饷,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大军,逢战必胜,凡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杰,我皆不如,但我能用好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连最亲近的‘亚父’范增都不能用,因而失天下。”可见,在“得天下,失天下”这个命题中,刘邦认为关键在“人才”,而非“人心”。 事实也是如此。刘邦起于乡野,人单力薄,最后夺取天下,靠的就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他深谙此道,且身体力行。在用人上,刘邦坚持五湖四海,从谏如流。他的手下:张良是贵族,韩信是平民,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官差,灌婴是布贩,樊哙是狗屠,彭越是强盗,娄敬是车夫……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