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编 张忠纲 评注
前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歌犹如灿烂群星,以其独具的魅力辉耀时空,久传不衰。而唐诗无疑是这浩瀚星空中一颗璀璨夺目、闪射异彩的超级明星,照耀着一千多年来的诗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国力鼎盛,中外交流空前频繁,这就为诗歌的发展培育了肥沃的土壤。“盛唐气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异现象,需要历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史家作出科学的阐释。而唐人独具的那种气势恢宏的开放意识和浑灏沉雄的审美观念,对诗歌的繁荣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安史之乱”后盛极而衰的历史巨变,更带给唐代诗人无穷的哲理思考。唐诗的深情幽邈,拗折险怪,跌宕豪雄,风格多样,与这种深邃而沉重的历史反思不无关系。唐代历史现实的错综复杂,决定了唐诗的千姿百态,精彩纷呈。结果是诗篇如海,作家如林。仅就清代所编《全唐诗》计,就有作家三千多人,诗篇五万余首,不谓绝后,允称空前。而像李白和杜甫这样“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真可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了。 唐诗犹如浩瀚无涯的汪洋大海,若想畅游其中,自非一般人所能及。若能择其精华,汇为一编,使一般人能酌一勺而知大海、据一斑而窥全豹,自是切实可行而又功德无量的善举。而清人孙洙所编《唐诗三百首》,正是适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和群众的渴望,可谓应运而生,故能风行海内,流传久远。孙洙,字临西,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当“康乾盛世”。他生性颖敏,家贫好学。乾隆十六年进士及第,历官大城、卢龙、邹平知县,多有政绩。后改江宁府教授。著有《蘅塘漫稿》。《唐诗三百首》是其与继室徐兰英合编,书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书名盖取“诗三百”之义,共选诗三百九篇,诸体具备,计五古四十首,七古四十二首,五律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