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现代性

李思逸
推荐序 铁路现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本书原是作者李思逸提交给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博士论文(2012—2018),在随后的两年内几经修改,终于成为现在这样一部内容丰富的学术著作。它的立足点与众不同——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一个大题目:晚清和民国时期铁路与火车所引起的时空体验和文化想象,并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现代性的诸多问题。在最初的开题报告中(2013),作者有如下构思:“本文采取一种经验追踪的研究路径,将具体的物质对象置于抽象的理论话语之上,确立铁路作为现代性的范式和言说方法,重构晚清至民国现代性的想象图景。”具体的物质就是铁路和火车,抽象的理论指的则是现代性。 作者曾告诉我,每当他提及自己论文题目的时候,听者的反应大多轻慢视之,不当一回事:“火车这玩意儿司空见惯,有什么好研究的?又何来文化可言呢?”这是不经思考就随便说出来的话,更证明火车和铁路早已变成大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交通工具,习以为常。因此作者必须面对两方面的挑战:首先,他需要说服那些自认为理所当然、持有常理(common sense)的读者,关于铁路的故事是说不完的,而且背后另有文化和思想的洞天,值得深入研究;其次,他也必须挑战充塞文化理论界的各种关于现代性话语之混淆,以求得他自己的论述方法,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于是思逸双管齐下,一方面搜集大量的历史、文学和视觉图像的材料作为研究思考的文本依据,另一方面更审视关于现代性的各家理论学说(特别是在“导论”一章),反思作为“物”的铁路为现代中国文化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变化。 在这篇序中,我应该依照惯例,为本书的内容和理论架构做一个初步的介绍和诠释。然而在书写的过程中,却发现十分困难,屡屡改写,仍然觉得不满意。还是建议有心的读者和学术界人士直接阅读这本书,不必看这篇序言,因为我的文字远较李思逸的语言逊色,而且章法不够严谨,行文和结构也十分散乱,只能算是一篇普通的…